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我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更加系統完備
根本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處于頂層地位,起著決定性、全局性、指導性作用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由根本領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文化制度、根本軍事制度等構成。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和全面領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文化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根本軍事制度是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和全面領導制度不斷完善
黨中央出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全黨增強了“四個意識”,堅定了“四個自信”,切實做到“兩個維護”。健全了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成立了重要領域的多個決策議事協調機構,極大地推動了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進程。健全了黨領導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武裝力量、人民團體與企事業單位、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制度,健全了民主集中制,完善了向黨中央請示報告的制度,中央書記處、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國務院黨組、全國政協黨組、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匯報工作。全面健全了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的組織制度,通過推進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構建了黨的中央組織、各級地方組織直到基層組織的嚴密的高效執行體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不斷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的意見》,作出了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頂層設計,推動新時代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切實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推進高質量立法,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運用更加剛性而有實效,使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職更到位、職能作用發揮更充分;推動人大重大事項決定權履行制度化,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常態化;各級人大設立了社會建設委員會,優化了人大常委會及人大各專門委員會的組織人員結構,推進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內容高質量和辦理高質量,代表工作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這一根本文化制度不斷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深入開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貫穿到思想理論、宣傳教育、哲學社會科學、培訓教學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全面健全了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日益鞏固。
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這一根本軍事制度不斷完善
實行軍委主席負責制,不斷完善軍委主席負責制的各種體制機制和各項制度規定。堅持人民軍隊的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屬于黨中央,把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貫徹到軍隊建設的各個領域和全部過程。完善黨領導軍隊的組織體系,不斷健全人民軍隊黨的建設制度體系。構建了現代軍事力量體系,持續完善軍官職業化制度、文職人員制度和兵役制度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更加科學規范
基本制度是體現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則,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由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構成。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包括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制度。
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不斷完善
更加注重完善民主制度和豐富民主形式,全面發展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相結合、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相協調、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相結合、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切實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完善,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協商工作條例》,修改完善政協章程,完善民主黨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制度,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次制度化發展,切實發揮了協商民主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優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完善,切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充滿活力,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在基層公共事務和城鄉社區治理中廣泛實行,辦事公開制度全面推進,基層直接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深入發展。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進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出臺競爭中性原則與政策,營造競爭公平的投資環境與營商環境。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多勞多得,持續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勞動、資本、知識、技術、土地、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按貢獻決定報酬機制,健全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全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出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制度更加運行有效
重要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出的、國家治理各個具體領域和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主體性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制度包括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黨的建設制度等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制度的發展完善是新時代十年中改革幅度最大、創新力度最強、涉及領域最廣、歷史性成就最高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領域。
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一方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持續擴大內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保持、擴大全球最全工業門類、最大高速鐵路網絡和高速公路網絡等產業優勢,不斷完善產業鏈創新鏈。強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持續推進原創性引領的科技創新,我國的全球創新指數(GII)排名由2013年的第35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加強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強了市場監管和反不正當競爭,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穩妥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不斷推進金融風險化解處置和金融監管轉型。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制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速,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實施了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制度,持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快構建全球高標準自由貿易協議網絡,加入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積極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T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2019年10月,國務院頒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致力于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2020年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1位。
政治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更加成熟定型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就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通過對黨和國家機構的系統改革和職能配置,全面完善了黨的領導體系、政府治理體系、武裝力量體系和群團工作體系。以推進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進一步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優化了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組織、行政監督體制。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健全了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全面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建立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健全部門協調配合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持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提高了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步伐;實施政府權力清單制度、責任清單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完善商事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深化“證照分離”改革,落實《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以行政收費、行政審批、數據安全與信息共享、政務服務等領域的法規建設為重點完善營商環境法規體系,激發了各類市場主體活力。2012年我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為5500萬戶,到2022年6月份增加到1.6億戶,10年間增長了1.9倍。
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切實推動理想信念教育以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的常態化與制度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法治建設、社會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產品與藝術創作的全過程,不斷健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的制度。不斷完善文化權益保障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重點推進了基層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強化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工程。構建了網上網下一體化、內宣外宣相結合的主流輿論格局和全媒體傳播體系,完善了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機制。健全了高質量發展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健全了社會效益優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與生產體制機制。
社會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我國民生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持續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多渠道擴大學前教育供給,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完善覆蓋全民、公平公正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10億人,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近1億人全部脫貧。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了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商業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一體化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5億人。弘揚社會主義醫療衛生公益性,加快公立醫院改革步伐,印發《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促進醫療服務價格機制成熟定型。持續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使中國成為世界主要大國中新冠肺炎發病率最低、死亡人數最少的國家。擴大了保障性住房供給,培育住房租賃市場,保障困難群體基本居住需求。持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培育發展社會民間組織,進一步完善了社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社會治理向善治的轉變和民生保障的優質化,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黨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到全局性突出位置,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治理,以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了生態環境的轉折性和全局性的向好變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頒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及相關配套措施,制定施行了《土壤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等法律,修訂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等法律。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重點抓好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了87.5%。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出臺碳達峰碳中和的“1+N”政策體系,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部署開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召開,要求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黨中央組建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出臺了《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出臺并實施了《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和《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全面完善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和法治保障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完善,國家安全、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保障、應急管理、監督等方面的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和涉外領域立法持續推進,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制定并實施了民法典、國家安全法、監察法、鄉村振興促進法等法律。司法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實施了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出臺防止領導干部干預司法的相關規定,并取得了重大成效。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基本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格局。
黨的建設制度不斷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確立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明確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新時代好干部標準。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相繼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建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健全了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完善了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出臺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制定和修訂的中央黨內法規達156部之多。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嚴明了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黨內政治生態顯著好轉。強化了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抓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協同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全面覆蓋;設立了國家監察委員會,強化了黨和國家監察制度。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進反腐敗斗爭,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一體化反腐敗體制機制,取得了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勝利。
新時代十年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經驗啟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持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十年實踐,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凝聚十四億人民的磅礴力量、形成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歷史洪流的根本經驗。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完善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就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黨治國理政的全部工作中都要貫穿尊重民主、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的原則,完善各種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切實防范脫離群眾的風險。發展為了人民,就要以人民之所需、人民之所問、人民之所困為導向和標尺,持續完善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人民廣泛參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項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國家治理的最大優勢,關乎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與核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重要方略,法治在國家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統一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要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要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法治建設要以人民為中心;黨的領導要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要堅持依法執政、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人民當家作主也要在法治的基礎上進行,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必須始終堅持改革創新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切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收入差距過大、公共服務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同時,要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用創新的方法解決發展面臨的各種制度難題和實踐難題。如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我國在國際上首倡實行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將陸地區域范圍25%以上的國土面積劃定為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是解決發展中難題的一項重要創新。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成的整體,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支撐。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要抓住完善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關鍵環節,持之以恒地完善各項制度,使之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首先要防止發生顛覆性的錯誤,要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切實發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其次,要針對國家治理制度中的各種短板和弱項加以改革完善,特別是解決民生保障制度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問題,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滯后的問題,解決法治與執法中的寬松軟問題等,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
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是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徑與方式方法。例如,提高生態治理效能,就要注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與復雜性,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搞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生態修復。堅持系統治理就是要從系統論的視角出發,以系統思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系統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和公共服務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系統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制度。堅持依法治理就要將法治精神貫穿國家治理的全過程,使國家權力、行政權力的行使全過程都納入到法治軌道,使國家治理的各個領域和各種行為都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堅持綜合治理就是要發揮國家治理多元主體的作用,使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國有企事業等公共部門在治理中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同時也要發揮市場力量、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在治理中的作用,運用新興科技和智能技術來加強綜合治理的科學化與精準化,形成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合力。堅持源頭治理就要是防患于未然,從源頭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特別是要全面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切實推進共同富裕、防止重返絕對貧困并且要開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從而鞏固社會長治久安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
本欄目文章,均是轉載或者摘要刊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有侵權請留言,我們會盡快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