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將迎140萬億新機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國家戰略,熱度迅速飆升。如何緊跟這一風向標,以綠色金融的理念和路徑及時調整投資策略,致力于成長型領域,獲得長效均衡發展?未來綠色金融商業模式又該如何著手搭建?
近日,以“風口·探索·聚力——‘碳中和’戰略下的綠色金融”為主題的2021(第四屆)人大商學院年度金融論壇暨EE金融學會年度論壇舉辦,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東榮,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中金研究院經濟學家周子彭等共聚一堂,圍繞上述問題做出解讀。
金融科技助力綠色金融金融高質量發展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成效顯著,且金融科技助力綠色金融發展勢在必行?!毕乱徊?,如何將金融科技運用到金融行業的日常工作,搭建起綠色金融的商業模式?李東榮認為,可從四方面推進。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東榮
來源:人大商學院EE金融學會
第一,加強綠色金融場景的科技創新應用。李東榮表示,我國科技基礎好,應將好的技術跟金融服務需求改進有效結合起來,圍繞綠色經濟活動需求和綠色金融業務痛點,以ESG分析、綠色評級、環境風險管理等場景為重點,推動各項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比如,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加強環境風險信息的在線采集和實時分析,探索實現綠色識別精準化、評級定價智能化、預警處置自動化。
第二,提升綠色金融領域的監管科技能力,進一步加強綠色金融業務和產品的監管協調。李東榮指出,落實監管信息和統計數據共享機制,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應用程序接口等技術,改進綠色金融業務監管流程,優化交易監控、壓力測試、績效評價、合規報送等監管工具,提升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的數字化水平,有效防范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的違約風險。
“運用金融科技促進綠色金融發展,一定要防止追求時髦、空喊口號或者運動式地減碳,而是真正運用先進技術去找準突破口,準確核算碳量的變化,計算清楚到底綠色金融有多大的效益,不能自己隨便報個數,計算一定要科學,一定要客觀,一定要精確?!彼麖娬{。
第三,促進綠色金融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積極探索運用區塊鏈、多方安全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融合通道?!皵祿侵匾纳a要素,但怎么把它有機地形成這種作用,目前我們還是存在一些障礙的?!崩顤|榮表示,后續要進一步加強綠色金融標準化的工作機制建設,加速出臺綠色金融服務產品標準、信用評級標準、技術應用標準、信息披露標準等,從技術上、制度上、法規上努力實現突破。
第四,加快綠色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培養。李東榮認為,需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引導從業機構建立有利于引才、留才、用才的市場化考核激勵機制,深化產學研有機協同銜接的專業人才認證和繼續教育體制,加強綠色金融從業人員的數字化思維和培養。
脫媒、科技化、國際化是中國金融的未來出路
中國金融的未來出路在哪里?吳曉求表示,第一是脫媒,實現“金融非中介化”;第二是科技化;第三是國際化,進一步開放。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
來源:人大商學院EE金融學會
“脫媒是一個國家金融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脫媒才能使中國金融的現代化完成。”吳曉求認為,脫媒就是市場化的作用,讓所有的或越來越多的投融資活動通過市場完成,只有通過脫媒的力量、脫媒的機制,才能推動中國金融結構性變革,否則中國金融永遠是傳統的。
除急需脫媒外,在吳曉求看來,中國金融還面臨一個巨大問題,就是對信用的甄別?!皞鹘y的金融對信用識別很系統,但它不能覆蓋小微企業,不能覆蓋長尾客戶,而真正的金融是需要普惠的,不能只停留在為富人服務、為大企業服務的狀態,因此就需要借助大數據,讓科技和金融結合。”
最后,吳曉求指出,中國當前的開放仍非常有限。“人民幣到現在還沒有實現完全可自由交易,資本市場境外投資者只占3.5%,這都是相對封閉的市場,是一個虛掩的市場,門只是打開了一條縫?!被诖?,吳曉求表示,未來中國金融實現國際化,不僅包括人民幣支付比重和儲備貨幣功能的提升;也包括資本市場中境外投資者比重達到15%;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企業履約能力、契約精神以及監管透明度,推動中國金融的法治化水平與國際化標準縮短距離,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
“碳中和”綠色投資目前仍有較大缺口
中國綠色投資的機遇和空間究竟有多大?
中金研究院經濟學家周子彭指出,中國需要約140萬億元的“碳中和”綠色投資,前10年年化投資約2.2萬億元,后30年年化投資約3.9萬億元(2020年價格)。此外,從2017到2019年中國綠色投融資缺口大約為0.6萬億-1.1萬億元,從2021年到2030年每年的平均缺口約為0.54萬億左右,2031年可能要到1.3萬億(2020年價格)。
周子彭表示,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通過三個途徑,它們都蘊含著投資機遇。“第一,原來高碳排放的這些設備,現在要盡量少用它,或者對它進行一些改造;第二,對于原來沒有的技術,要努力造出新技術。假設以前是高爐煉鋼,后來人們發現可以有電爐,電爐是不是不用這么多碳了,未來氫能是一個新的技術;第三,現在已經有的一些技術,當它進行生產的時候,未來更多依賴無碳的技術”。
目前,中國作為全球減排量最大的國家,未來要實現“碳中和”時間較短,但周子彭認為,作為數字經濟大國,中國在清潔能源方面具有巨大優勢。不過,他也同時指出,具體落實到“3060”目標上,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把控,如綠色標準的制定和評價,綠色信息如何披露,怎么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標準制定等,不僅是綠色金融的核心問題,也是解決外部性的關鍵因素。
免責聲明
本欄目文章,均是轉載或者摘要刊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有侵權請留言,我們會盡快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