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制造年會暨供應鏈創新發展大會日前在廣州召開,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曹健林、廣東省副省長王曦出席并講話。期間,王曦副省長為南粵基金投資企業,2021中國互聯網發展創新與投資大賽(廣州)暨2021中國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特等獎獲得者——晟合微電子(肇慶)有限公司頒發獎杯及榮譽證書。
王曦副省長(左)為南粵基金投資企業晟合微電總經理施偉頒獎
本屆大會主題為“新開局、新挑戰、芯生機、芯活力”,由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教育廳和廣州市政府指導,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2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中國集成電路創新聯盟主辦;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支撐業分會、廣東省集成電路行業協會和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聯盟聯合協辦,是對國內集成電路發展具有標識影響力的行業峰會。
當天會上,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風險子基金、設計子基金、生態子基金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正式成立。同時,灣區半導體產業集團、廣大融智產業集團、智能傳感器產業集團正式設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這是助力廣東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的重要布局,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晟合微電斬獲殊榮進一步彰顯了以南粵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力量,助力深入實施“廣東強芯”行動,加快助推集成電路等領域補齊短板,支持廣東打造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服務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大局的初心和擔當。
今年初,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大力實施“強芯工程”,充分發揮終端需求市場規模大的優勢,做大做強設計業,加快補齊制造業短板,重點發展模擬芯片、功率器件和第三代半導體等,大力引進和培育封測、設備、材料等領域龍頭企業,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發展能力。
今年8月,《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發布,提出打造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創新聚集地,加快發展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高端裝備等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按規劃,到2025年,廣東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元,集成電路設計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建成較大規模特色工藝制程生產線,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進一步增強,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
為此,廣東提出了五個方面政策措施:一是發揮產業投資基金作用,通過省財政出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設立首期規模200億元的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投向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EDA工具、裝備及零部件、相關材料、電子元器件等項目。二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每年投入不低于10億元支持集成電路領域技術創新。圍繞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以企業和用戶為主體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相對集中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三是完善產業發展布局。推動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地立足產業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做優做強集成電路設計業,積極推進特色制程和先進制程集成電路制造,加快培育化合物半導體,積極發展材料和裝備產業,圍繞重大制造業項目加強產業鏈招商,形成“重點突出、錯位協同”的產業發展格局。四是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對國家級、省級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平臺建設,省級財政給予不超過固定資產投資30%的資金補助。五是培育人才隊伍。擴大高校微電子專業師資及招生規模,省屬高校可自行確定微電子專業招生計劃,微電子等相關專業招生規模爭取年均增長20%以上。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南粵基金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和國有資本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金融平臺的資源橋梁和資本紐帶作用,堅持“產業+基金+基地”三輪驅動,探索形成了“龍頭企業—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聚—產業基地”的南粵經驗,不斷靈活運用金融和資本市場工具,優化配置市場資源、金融資源和產業資源,投向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新材料等上下游產業鏈,助推我國科技創新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南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