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第31個全國土地日,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
土地是糧食之母。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在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時代背景下,抓好糧食和耕地保護意義格外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穩步提升糧食產能,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決遏制各類違法亂占耕地行為。”“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作為責任國企,南粵基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頂層設計、資源賦能和創新投融資模式,全面支持做好“良田”文章,助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把中國人的飯候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事關國計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關系呈現諸多變化,對我國糧食進口、糧價和糧食購銷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給我國糧食安全造成了全新挑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如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如何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在高起點上保障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這是地方各級政府、國有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墾造水田,讓“沉睡”的土地“活”起來
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是我國最為寶貴的戰略資源。保護農業耕地就是保障農業發展的基礎,就是端牢飯碗的前提和保障。
墾造水田讓“荒廢”的土地“活”起來,可有效盤活農村閑散用地和丟荒資源,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產量,能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確保糧食安全,穩定生態資源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動農村發展群眾致富的好路子。
廣東作為“墾造水田”先行者,為破解水田占補平衡困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啟動了大規模墾造水田任務,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墾造水田工作已完成31.5萬畝,提前并超額完成了既定任務。
創新投融資模式,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廣東河源市,是粵港澳大灣區的“茶罐子”“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今年初,南粵基金與中鐵建發展聯合中標河源市城鄉基礎環境綜合提升工程項目,首次采用農田指標收益作為項目投資回報,即通過省內交易土地整治形成生水田指標產生的收益用于項目建設,并對當地土地開展綜合整治,同時進行飲水工程建設、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地質災害治理、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等,一舉改變了傳統投資項目依賴政府財政收入的單一模式,在統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為政府財政“減負”,創造了多方合作共贏的全新投融資模式。
項目建成后,可為當地提供1.5萬畝耕地,能夠有效緩解后備耕地資源不足、保障糧食安全、保護東江水源。以此為契機,南粵基金把土地整治與現代農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流域治理等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土地綜合整治的多功能多效益特征,夯實區域發展的土地資源基礎,進一步鞏固完善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新格局,讓墾造水田融入美麗鄉村建設,支持鄉村振興,推動區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