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啟動“領頭羊”行動計劃,提出聚焦IAB、NEM、5G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汽車、消費品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爭取用3年時間推動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60家。如何推動更多優質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南粵基金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南粵基金”)董事長林濤受南方日報之邀專題撰文進行探討,為提升資本市場“廣州板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供南粵方案。
林濤董事長表示,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面臨重要歷史機遇,大力推動企業上市工作是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的重要抓手,更是廣州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全球資源要素配置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推動廣州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舉。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廣州金融業發展水平和其城市地位并不匹配;作為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和北、上、深相比,金融業同樣存在著差距。
一是法人金融機構數量偏少。截至2019年底,廣州全市有法人金融機構54家,但北京、上海、深圳就分別擁有法人金融機構120家、212家、196家。廣州法人金融機構明顯偏少,金融服務水平未能滿足城市需求。二是全國性金融交易平臺缺失。在一線城市中,上海與深圳分別設有證券交易所,北京則設有全國股轉公司,但廣州的金融交易平臺仍以區域性交易平臺為主,對全國性金融要素的輻射帶動能力相對較弱。三是企業資本市場參與度低。廣州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在全國各城市中位列第五位,不僅與北京、上海和深圳相比有較大差距,而且低于新一線城市杭州。此外,僅約30%的廣州上市公司在創業板或科創板掛牌,廣州上市公司的科技屬性亦相對較弱。
林濤董事長分析,造成廣州上市企業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產業基礎傳統、城市文化務實、交通地位弱化、人口結構老化等,金融定位偏弱、金融要素不足,尤其是產融結合發展水平不高是其中重要原因。
如何破局?林濤董事長建議廣州可依托優勢產業,夯實廣州產業金融發展根基。
一是緊抓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調整的時代機遇。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廣州已開始產業結構調整的“下半場”,即推動中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傳統制造業的升級再造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孵化發展,將產生巨量的資金需求,并將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
二是充分發掘先進制造企業的發展潛力。一個城市發達的產業集群基礎和產業金融可以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發達的制造業得益于大量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做強、做大后形成的產業資本又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融資本。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產業競爭中,廣州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主要為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設備。截至6月,在新三板掛牌的廣州企業共有494家,制造業企業占比高達36%,將這批存量的制造企業引導好、輔導好,廣州本土的資本市場不愁沒有大發展。
三是把握產業金融發展黃金期的先發優勢。新常態下,產業金融領域已由最初的單向金融服務逐步演變為“產業是根本,金融是手段,共贏是結果”的互動模式,可在“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主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中大顯身手。
按照“領頭羊”計劃,廣州金融企業下一步要加強對IAB、NEM、顯示面板、集成電路、5G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汽車、消費品工業、裝備制造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的支持力度,以融促產,以產帶融,進一步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藍海,依托優勢產業構筑廣州產業金融發展的深厚基礎。
林濤董事長指出,長期以來,廣州產業結構存在傳統國企大而不強,民營企業多而不精的問題,低效、低能的艦艇企業多,優質、創新的航母企業少。廣州要通過產融結合賦能企業發展,探索科創“廣州模式”。其內涵和實質是以服務產業發展為根本宗旨,圍繞產業需求設計金融產品,進而改革制度,減少金融套利。
如何用金融力量助推經濟彎道超車?林濤董事長建議廣州可以加強政府引導,通過資本招商、資本造商,快速推動重大產業集群的核心龍頭企業上市運作;借助資本杠桿力量,聚合建設行業平臺載體,整合提升產業鏈協作,并借助國際資本實現全球拓展。
針對傳統產業,支柱行業、龍頭企業規模大、信用好,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壓艙石,產業金融應優先支持本地支柱行業中的領軍企業做穩做優,兼顧帶動其龐大的上下游產業生態體系。應打造產業鏈金融平臺,支持其發揮“頭雁”作用,帶動產業集群穩健、良性、高效發展。
針對新興產業,廣州應總結過往重大產業項目落地經驗,加大資本招商并形成長效機制,試點打造市區政府聯動,國資平臺、政府引導基金、創投機構高度協同運作的產業金融招商平臺體系,引導培育科創企業龍頭。
針對產業載體,廣州可出臺政策支持建設產業園、孵化器、產業綜合體等平臺載體建設,創新國資與社會合作、股債聯動等投融資模式,結合金融科技手段和線上線下方式,為園區企業提供一站式投、融資服務和渠道。目前各級政府在積極建設“信易貸”“中小融”等中小微企業信用融資平臺,在此基礎上還可鼓勵行業部門、國資機構、金融機構與龍頭互聯網平臺合作,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挖掘企業信用信息價值,撬動信用貸款,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針對國際合作,廣州現有赴境外上市企業78家,并正在南沙打造全國首個國際金融島。大灣區正在推動形成金融行業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如港資銀行已實現在廣東所有地級市全覆蓋;粵港合資設立消費金融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粵澳共同設立合作發展基金;深港通、債券通等金融互聯互通渠道也在不斷擴大。產業資金的跨境流動和跨境投融資需求將更大程度上被激活。應重點加快推廣FT(自由貿易賬戶)等創新工具,幫助企業實現多區域、多幣種、多形式的跨境資本流動和多元化資產配置,鼓勵、拓展赴港上市渠道和融資工具,滿足企業跨境融資需求。加強與全球重要資本市場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入駐廣州,助力培育一批全球化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