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強調,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要特征
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和核心,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指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和各種優質生產要素、以現代化基礎設施為支撐建立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對于我國而言,現代化產業體系主要具有以下五方面特征及要求:
一是有效實現生產要素的協同配置。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通過要素協同產生新的生產力。生產要素的協同配置和應用要緊緊圍繞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這個根本,提升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水平。
二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產業體系各個部門和環節。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快速發展。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產業體系的各個部門和環節,實現產業體系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
三是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產業融合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勢,重點表現為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產業融合可以提升產業鏈附加值,提升產業體系的系統聚合力和整體競爭力。
四是綠色化、低碳化特征更加明顯。綠色是我國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成色。
五是具有高度開放性。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須深度嵌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有效吸納和聚集全球產業發展和創新要素,不斷提高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為形成內循環與外循環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筑牢經濟基礎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經濟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和主體,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條件。構建新發展格局,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既包括區域層面的關聯暢通,也包括產業之間的關聯暢通。前者有賴于形成科學合理的區域產業體系,后者則要形成融合、協同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只有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技術自立自強,發展更高水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才能更有效地提升經濟循環發展水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有效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國際競爭態勢的戰略選擇。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呈現深度融合態勢,引發現有產業體系的深刻變革。與此同時,國際競爭進一步加劇,我國產業發展面臨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局面。我國只有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有效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激烈國際競爭的嚴峻挑戰。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條件。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首要任務。現階段,我國要素比較優勢和資源環境的約束條件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現有產業體系難以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必須通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產業發展新動力,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驅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實支撐和動力驅動。
多方發力協同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和主體,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中之重。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是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推進現代服務業與原材料制造業、消費品制造業、裝備制造業融合,強化物流服務與生產制造的無縫對接,借助現代供應鏈優化制造流程,實現供需精準匹配,提升制造業運行效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化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融合,重點發展規模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網絡化協同等新業態、新模式。現代服務業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要充分利用現代服務業的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和技術成果,拓展、延伸和壯大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附加值和利潤率;強化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智慧氣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的運用;大力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激活農業科技、資本、技術、創新等要素,有效支撐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的融合。
進一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發展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具有極大的成長潛力,代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向。我國應聚焦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科技創新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應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融合化、生態化發展;著力構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趨勢,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謀劃發展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未來產業;不斷鞏固、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領先地位,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要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加快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首先,應按照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原則,統籌產業體系發展與產業鏈安全,著力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充分發揮我國產業規模優勢、市場優勢、產業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加緊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鏈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其次,應優化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跨區域融通協作,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支持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著力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同時培育大批專注于產業鏈特定環節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最后,要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通過國家級綜合創新中心和區域創新中心建設實現創新鏈的協調聯動,突破創新要素的跨區域流動;推動國家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與相關領域產業鏈供應鏈上的龍頭企業對接協作,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
大力推進我國產業體系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對大企業而言,要打造一體化數字平臺,整合企業內部信息系統,促進全流程數據貫通,實現全價值鏈業務協同;對中小企業而言,要加快數字化賦能,推進線上營銷、遠程協作、數字化辦公、智能生產線等的應用,逐步走向全業務全流程數字化轉型。要加快推動工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推進商貿、物流、金融等服務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一是增強關鍵數字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競爭力;著力提升基礎軟硬件、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生產裝備的供給水平,提升關鍵產品的自給保障能力;面向多元化應用場景進行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競爭力。二是進一步完善5G、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重點產業的供應鏈體系,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加快平臺化、定制化等服務模式創新,發展新興數字產業,做大做強軟件產業。三是引導和支持平臺企業加強數據、產品、內容等資源的整合共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本欄目文章,均是轉載或者摘要刊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有侵權請留言,我們會盡快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