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外持續關注未來產業的謀劃培育。“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前瞻謀劃未來產業。為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科技部、教育部已批復了11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浙江、上海、深圳、南京等地方出臺了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專門政策。
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未來產業充滿變數,謀定而后動,以確定性工作應對不確定性未來,是未來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相較于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有哪些不變的基本面,又面臨哪些主要變化,把握產業演進主要趨勢,布局未來產業發展應如何著手?
【立足四點不變充分把握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的確定性】
產業發展的重心不變,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仍然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紛紛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將發展先進制造業作為把握新一輪產業變革機遇的主要抓手,以鞏固本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領導地位。當前,我國加速推進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先進制造業發展已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深圳新一代信息技術、無錫物聯網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同時,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滯后、品牌價值不高等短板。未來要堅持把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作為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著力點,瞄準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空深海深地和氫能等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學和高端醫療設備制造等重點領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壯大產業集群,確保國家未來產業安全發展及領先優勢。
產業變革的邏輯不變,未來產業依然是由科技革命驅動的產業變革,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創新形成的產業。
當前,以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虛擬現實、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這些前沿性、戰略性、顛覆性技術的不斷突破,必將帶來全球產業布局乃至經濟格局的革命性變化。未來產業正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經濟轉型發展、不斷滿足和創造社會需求、尚處于萌芽和孵化階段的新產業。
以人工智能為例,經過60多年的發展積累,人工智能已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其對全球產業變革和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可能與蒸汽機等變革性技術不相上下。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換道超車的歷史機遇。因此,世界各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競相發力。日本將人工智能視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核心尖端技術,法國政府出臺推進“人工智能國家戰略”新計劃。我國決策層、企業界和學術界都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其科技和產業發展模式和路徑也為其他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積累了有益經驗。
產業成長的基石不變,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礎工藝、通用技術等仍然是未來產業成長的根本依托。
產業基礎能力是未來產業能否發展壯大的基石,也是國家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據中國工程院《工業強基戰略研究報告》分析,我國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對外依存度仍在50%以上。
從產業演進規律看,無論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都離不開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新形勢下,加快補齊產業基礎能力短板、筑牢產業發展安全體系是未來產業培育發展中的一項緊迫任務。
產業演進的趨勢不變,數字化、綠色化、健康化依然是未來產業演進的主要趨勢。
從國外的布局重點來看,美國提出了未來產業的四大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先進制造、量子信息和新一代無線通信。歐盟則提出要提高在自動駕駛汽車、氫技術、智能健康、工業互聯網、低碳產業和網絡安全等六大未來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和領導力。從國內的布局重點來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地方層面,上海、深圳、南京等地都在各自的政策文件中提出了未來產業發展的細分新賽道。
全球主要國家和區域的未來產業布局集中在數字智能、綠色低碳、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由于前沿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和難以預知,未來產業所涵蓋的具體產業也是動態變化的。因此,把握產業演進主要趨勢,應勢而謀,順勢而為,是未來產業謀篇布局的重要原則。
【把握四點機遇應對發展變局】
中國產業科技發展位勢發生明顯改變,發展未來技術、培育未來產業的信心更強、底氣更足。
從學術研究來看,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最新發布的《科學技術指標2022》顯示,2022年中國引用次數前1%的頂尖論文首次超越美國取得第一。此前,中國在論文總數、研究者數量上都已居全球首位。各國產業發展的歷史表明,如果一國在學術研究上占據領先優勢,產業競爭力的躍升也將隨之實現。
從專利指標來看,我國是世界上首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超300萬件的國家,其中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2.4萬件,同比增長24.2%,占發明專利有效量的比重超過四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也顯示,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與未來產業培育發展密切相關的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相關專利數量也已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
從產業方面來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產業門類最齊全、現代工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連續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當前中國搶抓新科技革命歷史機遇,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信心和底氣不同既往。
生產要素流動特征發生顯著變化,經濟全球化受阻制約中國未來產業成長腳步。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產業轉型發展的重大機遇。當前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分工體系中持續攀升的趨勢明顯。然而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抬頭,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技術、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流動受限,全球產業鏈斷裂風險加大。在此背景下,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風險也隨之增大,未來產業成長腳步和發展空間受到制約。
國家創新治理戰略發生重大變革,產業牽引型基礎研究和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得到強化。
未來產業的發展要跨越從未來科技到未來產業的創新“死亡之谷”,這離不開國家創新政策的支持。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為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其一是產業牽引型基礎研究得到加強。近年來,基礎研究對于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提出了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目標,面向經濟主戰場,聚焦產業轉型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化對接融通。應用基礎研究能力的提升并帶動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突破是未來技術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
其二是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得到強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從“技術創新主體”到“創新主體”再到“科技創新主體”,企業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等方面的主體地位得到強化。
未來產業政策需求出現新的變化,體系性創新型政策供給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縱深拓展,當前產業創新呈現出新趨勢新變化:一是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如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二是產業與科技、金融、人才的連接更加緊密,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科技、產業與金融融通,發展未來產業培育政策面臨新的需求,前沿技術重大場景應用和產業化政策供給力度有待加大。
在當前不少前沿技術發展不斷取得突破的前提下,加快場景創新成為推動技術迭代升級和未來產業成長的關鍵驅動力。2022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了《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強化了對人工智能場景創新工作的統籌指導,也為推動“十四五”時期未來科技高水平應用和未來產業培育探索了新的政策經驗。
加大前沿技術重大場景應用和產業化政策供給力度,一方面,以統籌協調優化政策供給。另一方面,以試點示范推動政策創新。
本欄目文章,均是轉載或者摘要刊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有侵權請留言,我們會盡快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