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溫室效應加劇影響,全球多地自然災害頻發,氣候變暖問題愈發嚴重,全球溫度的持續上升一旦到達氣候臨界點,生態環境變化將不可逆轉。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必須各國一同行動,而碳排放目前被公認為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罪魁禍首。2015年《巴黎協定》設定了本世紀后半葉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正在將其轉化為國家戰略,提出了無碳未來的愿景。
2020年12月,我國宣布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隨后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均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達成進行了部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任務。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志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2030年實現碳達峰并不是指現在可以盡情排放,也不是說2030年前可以先盡可能創一個新高,然后再減排。而是有很多需要實現的量化目標,例如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碳中和是在碳達峰的基礎上,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人工固碳等措施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尚未完成,經濟快速的發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持續上行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更陡峭的節能減排路徑,實現難度較大。相較于歐、美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50-70年過渡期,我國碳中和目標隱含的過渡時長僅為30年,而碳達峰距今只有8年多時間。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8.6億噸標準煤;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7.7%;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占23.4%;人均能源消費3.47噸標準煤。2000—2018年,中國人均用電從1063千瓦時增至4905千瓦時,人均生活用電從132千瓦時增至694千瓦時。2018年,美國人均用電11473千瓦時,人均生活用電4980千瓦時,分別為中國的2.3倍和7.2倍。中國碳排放占全球比重達28.8%,超過歐盟和美國(9.7%+14.5%)之和。其原因在于能源消費結構不同,中國以化石能源為主,歐美國家的煤炭消費僅占11%和12%。
未來已來。碳達峰、碳中和將完全重構產業格局。
首先碳達峰、碳中和大家形成共識的是能源產業格局的改變。在我國能源產業格局中,產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占能源消耗總量的84%,而不產生碳排放的水電、風電、核能和光伏等僅占16%。能源格局的重構必然是大勢所趨。不再贅述。
其次碳達峰、碳中和將改變目前的的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這也就勢必涉及到到傳統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方式的巨大改變。在這其中我們提出“供應鏈碳金融”的概念,籍此工具希望能為非能源行業的諸多二產業產業乃至第三產業提供產業鏈、供應鏈視角下推動碳中和的創新抓手。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隨著ESG(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理念的進一步傳播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興起與發展而出現的新的金融概念。它指與碳排放有關的金融活動,包括碳指標/碳排放交易、銀行貸款、直接碳融資、間接碳融資等。它與傳統金融不同在于: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權,它基于碳排放量是一種可以獲利的能力和資源。今后,各國國際收支平衡、貿易摩擦、匯率問題等均會與碳金融市場高度相關,碳金融將成為全球未來金融創新的主要方向。

全球目前主要碳定價區
1、碳排放權交易
在碳約束時代,碳排放權逐漸成為企業繼現金資產、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后又一新型資產類型——碳資產。因為其稀缺性而形成一定的市場價格,具有財產屬性。
對重點排放單位來說,碳資產管理得當,可以減少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并增加盈利,管理不當,則可能造成碳資產流失,增加運營成本,降低市場競爭力,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對投資機構來說,在今年6月全國統一碳市場開業后必然成為資本追逐的重要領域。
2020年12月底,《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相繼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根據相關安排,2021年發電行業將率先啟動上線交易,“十四五”期間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也將陸續納入全國碳市場,到“十四五”末,一個交易額有望超千億的全球最大碳市場將在中國建成。
2、間接碳融資
間接碳融資,是指資金供求雙方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實現資金融通的活動,其投放對象是碳減排企業的各種改建和新建資金需求。典型的間接碳融資是銀行通過存貸款業務所實現的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即金融企業碳貸款,資金的來源也可以是國家的各種政策性貸款支持,通過銀行投向碳減排企業。
3、直接碳融資
直接碳融資是以股票、債券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種融資機制,主要有股票、債券、商業票據和直接借貸憑證等。其中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過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資金的場所,即為直接融資市場,也稱證券市場或票據市場。直接碳融資吸收社會游資,直接投資于企業生產經營之中,從而彌補了間接碳融資的不足。其中債券包括金融企業碳債券、非金融企業碳債券等,也就是通過金融系統針對企業在節能技術運用和循環經濟發展方面的融資需求特點,推出的支持節能減排項目新建和改造的債券。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銀行試水這一領域,也稱為“綠色金融”。
直接碳融資也包括碳減排企業通過證券市場募集資金,上市企業新建減排項目增發股票,碳排放企業通過收購、兼并、重組來淘汰落后產能,私募股權對新興綠色企業的前期投資,以及涉及碳減排、碳吸收等的商業信用、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以及企業之間、個人之間的直接借貸等等。
4、相關的風險對沖產品與評估機制
有了碳權交易市場以及碳金融交易市場,自然離不開建立在基礎交易之上的衍生產品交易,包括碳期貨、碳指數期權等,也包括圍繞著碳產業、碳資產的各種保險和風險對沖機制,以及做市商、評估機構和普通碳交易參與者等眾多市場角色。可以說,碳金融市場將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極大程度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內涵和格局。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近10年來制造業增加值穩居世界首位,這一切背后的支撐是龐大的供應鏈生態體系。
而碳排放指標除了在能源端做主要的努力之外,以供應鏈作為載體層層分解是必由之路,也是最高效、可全程追述的商業路徑。也就是說無論是鏈主、中游乃至N級供應商,碳排放指標可能率先像“入場券”一樣成為在供應鏈上實現交易的前提條件。
金融的本質是匯集零星的資金,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匹配,通過相應的企業轉換為集約化生產力。以碳金融為例,中小型企業和個人從實力和效率上都不能做到自建碳減排項目或者碳匯集項目,例如人人自建農場種植綠植。只能通過購買碳排放指標或者額度,將資金集中到碳指標“出售者”手中,集約化地進行碳減排項目建設、在偏遠地區大規模植樹造林、興建太陽能電站或者興建都市農場。
在整個碳指標層層分解的過程中,產業鏈頂端的鏈主企業往往具有大的實際影響力和決定權??梢砸蠊淘谔峁┖线m的產品或者服務的同時提供碳指標或碳額度,鏈主企業也有能力自建碳減排項目、管理能力實現碳交易和申請各種碳補貼。處于中游的企業,往往是鏈主企業的某一方面的專業集成商或者承包商,部分具備自行獲取碳指標進行碳交易的能力,但更有可能利用自身的優勢將自己需要提供的碳指標分解給三級乃至更底端的供應商。處于供應鏈末端的往往是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其無力自建碳減排項目則必須依賴購買碳指標來完成“義務”。因此必須有一個完善的解決碳供應鏈的金融市場為之服務,我們稱之為“供應鏈碳金融”。
為此,我們建議大力推廣“供應鏈碳金融”理念,作為在主戰場能源端以外政府推進“30達峰”、“60中和”的主要抓手和方案。其益處包含且不限于:有助于“抓大攜小顧鏈”,暨抓住大型鏈主企業,裹攜下游中小微企業,顧及供應鏈全鏈從而降低全社會碳管理的總成本。
以供應鏈碳金融視角可以通過鏈主暨核心企業的影響力高效、透明的傳遞碳減排要求并按照下游企業的規模、供應產品的特點、供貨量、供貨的物流方式、距離等來量化的分解碳減排指標。在信息流上完整、有效、對稱。在資金流上鏈主企業可以協同、評估整條鏈上下游企業諸如減排小項目上的投資。并利用自身授信或背書利用供應鏈碳金融將較為優惠的“碳資金”??顚m棇S玫较掠涡∥⑵髽I的減排小項目中。改變了小微企業的在此類項目上難以獲得“碳金融”優惠資金的困境。無力進行減排項目的企業也可以背靠鏈主企業,通過未來在應收貨款和碳減排量在鏈主企業端的“代征代繳”間小額的轉換一站式完成自己的碳義務。
而對于政府來說,通過較少的管理成本僅通過對產業中鏈主企業的驅動和管理,就以點帶面的完成了制造業全鏈上企業“碳中和”的繁復工作。
來源:陸家嘴金融網
作者: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采購與供應鏈專家委員會委員、偲節供應鏈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唐亮;暹羅智庫研究員、上海民建研究院財金所研究員陸騰
免責聲明
本欄目文章,均是轉載或者摘要刊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有侵權請留言,我們會盡快刪除處理。